开诚:敞开胸怀;表示诚意;布公:公正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。指坦白无私、诚恳公正地亮出自己的见解。
晋 陈寿《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评论》:“诸葛亮之为相国也……开诚心,布公道。”
③《汉语成语大辞典》 ⑤《商务成语大词典》
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褒义
上头的公事是叫地方官时时接见商人,与商人开诚布公,联络一气。(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五十四回)
三国时期,蜀主刘备在临死前要诸葛亮辅佐刘禅执政,如刘禅不听话,可以取而代之。刘备死后,诸葛亮待人处事开诚布公,不徇私情与谋私利,街亭失守,他挥泪斩马谡,自己也请求降职,他忠心耿耿为蜀国而死。
诸葛亮是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兼军事家。东汉末年,他隐居耕读,刘备听说他的才能,于是三顾茅庐,登门请求诸葛亮出来从政。诸葛亮执政期间,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。陈寿在《三国志》的〈诸葛亮传〉中,对诸葛亮非常推崇,他赞扬诸葛亮在当丞相时,能够“开诚心,布公道”,以真心对待部属,处事大公无私,所以受到大家的爱戴。即便他“用法严峻”,但人民虽畏惧却没有怨言。军政大权都操在他的手中,但后主对他丝毫不疑。因此,陈寿认为他是跟管仲、萧何差不多的人物。后来“开诚布公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诚意待人,坦白无私。
坦率诚恳,真心相待
语本《三国志.卷三五.蜀书.诸葛亮传》:“诸葛亮之为相国也,抚百姓,示仪轨,约官职,从权制,开诚心,布公道。”比喻诚意待人,坦白无私。宋.文天祥〈己未上皇帝书〉:“宰相以其开诚布公之岁月,弊弊焉于调遣科降之间。”也作“推诚布公”。近坦怀相待﹑推心置腹﹑肝胆相照﹑开心见诚反钩心斗角﹑尔虞我诈
语本《三国志.卷三五.蜀书.诸葛亮传》:“诸葛亮之为相国也,抚百姓,示仪轨,约官职,从权制,开诚心,布公道。”比喻诚意待人,坦白无私。宋.文天祥〈己未上皇帝书〉:“宰相以其开诚布公之岁月,弊弊焉于调遣科降之间。”也作“推诚布公”。
诚,不能写作“城”或“成”;公,不能写作“工”。
“开诚布公”和“推心置腹”;都有诚心待人的意思。但“开诚布公”偏重形容心地坦白、无私;“推心置腹”偏重在形容两人的交情很深厚。